聚焦国际货代行业热点、政策法规,提供货代业务、物流优化、风险管理等前沿信息,
助您优化决策,提升货代竞争力。
在上海洋山港的无人码头,红色桥吊正精准地将集装箱吊装到自动驾驶的导引车上,这些承载着 "中国制造" 的箱子将在 24 小时内启程前往全球各地。与此同时,浦东国际机场的货运区里,冷链专车正将刚通关的进口生鲜运往长三角的超 市货架。这一幕日常场景背后,是上海作为全球物流枢纽的强大实力 ——2024 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 5150.6 万标箱,连续十五年位居全球第 一,浦东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 377.83 万吨跃居全球第二。上海国际物流体系正通过硬件升级、政策创新和生态协同,构建起连接中国与全球的高效贸易通道。
上海国际物流的卓越表现首先源于其全球 级的基础设施集群。上海港已形成 "一体两翼" 的港口布局,洋山深水港作为全球大的智能集装箱码头,拥有 7 个 10 万吨级以上泊位,而外高桥港区则专注于近洋航线和内贸转运。2025 年 1 月,上海港单月集装箱吞吐量突破 500 万标准箱,创历史新高,这一数字相当于全球排名第十的港口全年吞吐量的三分之一。在航空物流领域,浦东机场通过扩建货运区和优化航线网络,2024 年货邮吞吐量同比增长 9.8%,其中国际中转率达 15.7%,彰显了其全球货物集散能力。
政策创新为物流效率提升注入了强劲动力。2025 年 6 月,上海海关推出 33 条跨境贸易便利化措施,构建起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体系。在重 点商品通关方面,试点开展出口锂电池包装智慧检验,通过 AI 智能识图和大数据算法,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大幅提升通关效率。针对生物医药等上海优势产业,实施医疗器械产品分类监管分级,对高风险产品精准布控,对低风险产品简化流程,整体布控查验比例显著降低。多式联运的突破成为效率提升的关键。上海正大力推进铁海联运 "一单制"" 一箱制 ",实现铁路与海运的无缝衔接。吕四港等纳入" 联动接卸 "试点后,货物在不同港口间的转运时间缩短 30% 以上。航空领域则拓展" 空空中转 ""空陆联运" 业务,通过远程与中短程国际航线的优势互补,打造覆盖全球的航空货运网络。这些政策创新使上海口岸进口、出口整体通关时间较五年前分别压缩 60% 和 80% 以上。
面对全球供应链的不确定性,上海国际物流体系正建立多维度的风险应对机制。针对传统海运旺季可能出现的舱位紧张问题,上海港通过优化航线布局,增加 "一带一路" 沿线新兴市场的直航航线,分散对欧美航线的过度依赖。2025 年 8 月数据显示,尽管欧美航线运价持续下跌,但中东和澳新航线逆势上涨,波斯湾航线运价较上期上涨 7.1%,澳新航线上涨 2.3%,这种市场分化反映了上海港航线网络的多元化布局成效。极端天气和地缘政治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,推动物流企业加强弹性管理。货代企业普遍采用 "多港挂靠 + 应急备选" 的策略,例如上海森奥为客户提供 "主港 + 备选港" 的方案,在主要港口拥堵时可快速切换至备选港口。对于危险品等特殊货物,上海海关建立了分类分级管理体系,通过提前申报、优先查验等措施,降低运输延误风险。而海外仓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,则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了退货信息快速核验通道,畅通了反向物流流程。
未来,上海国际物流将向更智能、更绿色的方向发展。小洋山北作业区扩建工程计划新建 7 个 7 万吨级和 15 个 2 万吨级泊位,总设计能力达 1160 万标准箱,预计 2026 年初产能将达到 150 万标准箱。在绿色物流方面,上海正推广电动集装箱卡车、船舶岸电系统等环保设施,琪邦等企业已开始采用可降解包装材料和优化运输路线,降低物流活动的碳足迹。到 2035 年,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预计将达到 6500 万 TEU,通过持续的基础设施升级和政策创新,巩固其全球物流枢纽的领 先地位。
上海国际物流的发展历程,正是中国融入全球贸易体系的缩影。从洋山港的无人码头到浦东机场的冷链枢纽,从 "沪关 e 单通" 的数字赋能到 "联动接卸" 的模式创新,上海正在重新定义现代物流的效率标准和服务边界。这座城市不仅是货物的集散地,更是全球供应链的指挥中 心,通过不断优化的物流生态,将中国的制造能力与全球的市场需求紧密连接,为全球贸易的繁荣发展提供持续动力。